一、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640余人,研究生680余人。相关学科拥有共享中科院院士1人,全职加拿大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省特聘教授5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省151人才第一、第二层次1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3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6人。专任教师15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140余人。
学院现有化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催化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绿色能源材料、多孔材料;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含氟材料与氟化技术、环境催化材料与工艺、光电磁功能材料与器件、精细化工与制药等22个专业方向。具有学科教学(化学、生物)2个教育硕士培养方向。


学院拥有“化学”、“生物学”2个省一流学科(A类),“生态学”、“应用化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含氟新材料”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研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植物分子生物学”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拥有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拥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现有实验用房2万余平方米,配有核磁共振波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单晶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
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7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9项,其中省基金重大、重点、杰青项目10项。科研经费近98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216篇,其中顶级权威期刊641篇。同时,化学学科连续多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二、学位点简介
化学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含氟新材料学科”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固体表面反应化学”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和“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9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本学位点凝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理工并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现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和环境化学等6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生物学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的生物学科系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建有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拥有包括国家海外高层次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优秀导师团队;实验室面积7000多平米,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变化生物学4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于生态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浙江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校级生态学研究所和特种水产研究所,金华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中欧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以及动物生态学实验室、植物生态学实验室和污染生态学实验室等。同时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生态学和昆虫生态学重点学科、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目前拥有各类实验用房2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1100余万元。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4个研究方向,拥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7人、联合培养硕士生导师10人,并有博士生导师4人,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含氟新材料学科”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含氟专用化学品绿色合成与应用”省工程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等教学科研平台,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本学位点立足于浙江中西部材料行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开展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致力于优化我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布局,促进浙江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环境催化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绿色能源材料、多孔材料4个研究方向,拥有专任教师27人,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材料与化工专硕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物理学”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含氟新材料”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固态光电器件”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面向国家和浙江省创新驱动,以瞄准国际前沿,服务江浙沪为战略定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良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平台。学位点现设有含氟材料与氟化技术、环境催化材料与工艺、光电磁功能材料与器件、精细化工与制药4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导师风采

Melvin Thomas Tyree,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领域极具国际声望的著名科学家,有着“森林木材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马库斯·沃伦伯格奖(Marcus Wallenberg Prize)(2002年)、国际林业科学联合会(IUFRO)科学成就奖(1990年)、美国总统科学奖(Presidential Rank Award)(2005年)等荣誉的获得者,国际权威之一。主要从事植物水分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物物理学、植物逆境生理学等方面研究工作,在植物水分运输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科学发现,首次应用超声波法探测植物栓塞的产生,首次发明高压液流计测定植物导水率等。在Nature,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率2.9万余次,H-index 87,i10-index 209。自2012年到中国工作以来,2014-2020年连续七年登上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杨启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997-2003年曾先后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法国LOCOMS实验室和日本丰田中央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2022年6月调入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工作。杨启华教授长期从事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包括有机-无机多孔材料的合成,多相手性催化,固体酸碱催化,酶催化等。曾获第五届青年女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届中国催化青年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已在国际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1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

张可伟,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学学位点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首批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担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植物衰老与后熟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主要开展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调控相关研究,在植物衰老和植物激素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在Nature Communi, PNAS, Plant Physiol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周小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随后赴法国巴黎高师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9年加入浙江师范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子学、扫描隧道显微术、电化学和表面增强拉曼等相关研究,通过自主搭建仪器并发展相关新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和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彭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包明 教授);2011-2014年,先后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基于超价键断裂的非传统重排反应。发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非传统的芳烃重排反应。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个人主页:http://sky.zjnu.edu.cn/2014/0127/c4853a85463/page.htm。

倪健,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学位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古生态学和植被生态学研究,在气候变化与植被格局和功能响应、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大尺度数据集成与模拟、植物功能型和植物功能性状、基于孢粉记录的古植被定量重建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24项,担任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其中包括英文文章120篇。指导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49人

邓卫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药物创新研究所所长,药学学科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戴立信院士。2000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Rochester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底加入新加坡新药研发公司---S*BIO,进行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物的研发工作。2005年8月受聘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药物科学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2021年9月作为校聘杰出教授加盟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委员,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和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等职。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手性)药物的绿色制备技术的开发、结构多样性导向的手性杂环骨架的构建及相应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活性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上海市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20余项研究项目。已在国际核心刊物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Sci. Chin. Chem.; Chem. Commun.; Org. Lett.;等上发表120余篇高水平论文,授权专利10项。译著《药物考》和《创新药物发现——实践、过程和展望》,参编《药物化学》国家规划教材及相关双语教材等。

胡勇,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8年期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1月加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于功能纳米异质组装体的基础研究,在构筑方法、组装设计、基于微结构的性能表征与应用探索及协同增强效应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具有应用前景的光电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异质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功能优化及协同增强效应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130余篇,包含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等影响因子大于12的期刊上的通讯作者文章46篇,他引8000余次,H因子50。其中,2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入选热点论文、1篇入选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撰写英文著作章节3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件,并推动1件专利产业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毕业生1人、硕士毕业生25人。其中,一半以上毕业生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校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荣誉和奖励。约三分之二的硕士毕业生进入浙大、复旦、南大、中国科大、厦大、华南理工、电子科大、重大等8所“双一流”大学(A类)读博深造。详见个人官方主页:http://yonghu.zjnu.edu.cn/。

章康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超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主要致力于光响应的功能超分子体系、分子机器、主客体化学和新型二维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已在国内外重要化学期刊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dv. Funct. Mater.和Chem.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张祖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研究方向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以及不对称化学。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而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国生教授课题组取得硕士学位,用时三年半的时间在佛罗里达大学Dolbier 教授课题组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Nagib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新药研发为导向的过渡金属催化以及自由基反应研究,其中包括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不对称催化及惰性碳氢键官能团化,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以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Nat. Chem.,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等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12 篇(详见https://www.x-mol.com/groups/zuxiaozhang)。

朱钢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自由基化学、有机氟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致力于自由基介导的醛基转化新策略、惰性碳氢键的精准转化和新型自由基环化反应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Org. Lett, Chem. Commu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省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2019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邵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2月-2006年2月受法国教育部资助在Université Louis Pasteur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5月-2008年4月在日本Tohoku大学理学部担任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8年5月加入浙江师范大学,先后任职于物理化学研究所及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荧光分子及纳米材料对核酸非经典结构的光/电化学识别原理及传感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特异性的光/电分子开关诊疗方法及生物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在Anal. Chem., Biosens. Bioeletron., Chem.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郑荣泉,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分会理事、浙江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水产养殖团队特派员首席专家。从事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重点研发等项目1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持制订省地方标准3项。先后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全国商业进步一等奖各1项(第一完成人),指导研究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主持研发的“棘胸蛙良种选育与配套养殖技术”在浙江、江西和贵州等地推广应用,累计实现产值18000多万元。
四、科研团队

植物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为浙江省高校首批创新团队,依托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平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致力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等优异功能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等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举,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特色经济植物研究课题组:该团队主要从事蓝莓、樱桃、佛手等特色经济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果实发育分子机理、栽培生理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良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1人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获金华市拔尖人才、1人受聘为贵州省扶贫攻坚特聘专家。

野生动物生物技术研究团队:该团队致力于野生动物生理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以我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工程等技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新品种选育、人工繁殖、规模化养殖及精深加工研究,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团队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2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篇、授权发明专利34件、获省级科技奖3项、推广科技成果40项,累计产值23000多万元。

含氟新材料研究所:该团队是在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含氟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基础上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研究所在催化(吸附)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攻关工作,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雄厚的人才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崭新的科研场所及学生工作室,与国内外多个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对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积极予以推荐深造或就业。

纳米催化与能源转化团队:该团队面向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的实际需求,开展新型无机纳米结构的设计与可控合成研究,探索合成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锌空电池、碳中和、光解水、电解水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团队共有成员37人,含二级教授2人,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副教授2人,讲师2人,在站外籍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生24人。发表高水平论文170余篇,他引10000余次;其中,2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入选热点论文,1篇入选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撰写英文著作章节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学基金14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毕业生1人、硕士毕业生50人、本科生100余人。其中,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校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荣誉和奖励。约三分之二硕士毕业生进入浙大、复旦、南大、中国科大、厦大、电子科大、重大等双一流大学(A类)读博深造。详见团队官方主页:http://yonghu.zjnu.edu.cn/。
五、研究生特色培养及学院奖助体系
学院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助研岗位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为主体,以国家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学院特有的耿儿奖学金、成长基金资助等发展性资助为重点,以康恩贝自强奖学金和金宇助学金等社会性奖助为补充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我院校友捐赠200万设立耿儿奖学金,面向全院评选学术型、师范型、创业型研究生,每年10位,每人奖金6000元,现已评选七届。

六、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学院建立以人人学术报告为基础,以丽泽论坛为保障,以实验室文化节为补充的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体系,旨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学会科研方法、享受科研乐趣。近年来,我院研究生一作发表顶级和权威期刊的篇数占全校比高达70%,同时学院支持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大赛;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

七、研究生就业
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近五年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一览表 |
年份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2016 | 150 | 139 | 92.67% |
2017 | 143 | 137 | 95.80% |
2018 | 159 | 152 | 95.60% |
2019 | 154 | 147 | 95.45% |
2020 | 162 | 146 | 90.12% |
2021 | 173 | 157 | 90.75% |
优秀毕业生典型(2005年以来):
我院毕业生培养质量高,成果丰硕。如:郝朝运,研究员,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科技处处长、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先后入选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中国热带农业科研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蒋静,研究员,现就职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天府高端人才计划、2020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苏庆梅,教授,现就职于陕西科技大学,入选陕西省青年百人计划;沈锦波,教授,现就职于浙江农林大学,入选浙江省专项人才,浙江省高层次拔尖人才。颜磊,我院首批博士毕业生,现就职于本校行知学院。
另外,有多名本院毕业的校友回母院工作,获聘我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为我们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如:朱平阳,金华市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 1 项,省农业丰收二等奖 1 项,入选第十四届金华市青年科技奖;詹才宏,在英读博期间获英国政府全额奖学金,现从事无机分子簇及量子点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高学会,现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合成等研究;袁浙梁,有机化学学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氟化学以及自由基化学;郑汉良,现从事量子计算化学、自由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聂星亮,现从事有机氟化学与自由基化学反应研究。
此外,还有很多毕业生在各类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成长为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如:黄华,现就职于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任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第 11 届青联委员、省中学生物教学分会常务理事,获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入选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王云,现就职于金华一中,任政教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国际化学竞赛金牌教练,全国化学竞赛金牌教练,省级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金华市直“最美教师”。获全国优质课示范课、全国化学竞赛突出贡献奖、省优质课一等奖、省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化学竞赛园丁奖;刘春生,现就职于衢州二中,校生涯指导中心主任,全国生物竞赛金牌教练,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省教坛新秀、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浙派名师、省名师工作室第一批学科带头人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