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135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含专业学位)。相关学科拥有共享院士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特聘教授6名,省151人才第一、第二层次9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名。专任教师140余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48名、副高职称41名,具有博士学位123名。
学院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生物学和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具有学科教学(化学、生物)2个教育硕士培养方向。

学院拥有“化学”、“生物学”2个省一流学科(A类),“生态学”、“应用化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植物分子生物学”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拥有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建设项目),拥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现有实验用房2万余平方米,配有核磁共振波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单晶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
201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科研经费过亿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00余篇。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
二、学位点简介
化学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含氟新材料学科”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固体表面反应化学”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和“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9千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和环境化学等主要学科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专业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生物学学位点:生物学科是省“十一五”、“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学科综合实力在省属高校中始终处于一流水平。建有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千多平米,仪器设备6千多万元。生物学科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功能基因发掘与资源利用、生物大分子与疾病调控机制研究、特色经济动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开发与利用等优势方向,某些特色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浙江生态立省方略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生物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专业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生态学学位点:依托于生态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浙江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校级生态学研究所和特种水产研究所,金华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中欧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以及动物生态学实验室、植物生态学实验室和污染生态学实验室,联合共享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农业生态学和昆虫生态学重点学科、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拥有各类实验用房1千多余平方米,设备总值1.1千多万元。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方向涵盖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4个二级学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三、导师风采
Melvin Thomas Tyree,男,1946年11月生,美国籍,博士,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领域极具国际声望的著名科学家,国际权威之一。在Nature,Trends in Plant Science,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总引用率2.9万余次,H-index 84,i10-index 204。2014~2019年连续六年入选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胡勇,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于能源、催化和环境领域的无机功能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合成的研究。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10余篇, 他引次数达到50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化学、材料领域国际重要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等上面发表一系列文章,撰写英文著作章节3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和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等奖1项。2016年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7年获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可伟,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获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博士学位;2006-2009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2013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任研究助理;2013年底至今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Communi、PNAS、PlantCell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多次被Faculty 1000杂志重点评述推荐,并被ScienceDaily等新闻媒体报道。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植物遗传发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植物衰老与后熟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MolecularPlant,PlantCell, NewPhytologist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激素调控机理研究。
倪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古生态学和植被生态学研究,在气候变化与植被格局和功能响应、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大尺度数据集成与模拟、植物功能型和植物功能性状、基于孢粉记录的古植被定量重建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24项,担任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218篇。指导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38名。
彭勃,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15年5月至今,受聘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员。先后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2018),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国际顶级期,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以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发表系列论文。
付大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铁电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研究,指导毕业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31人。国家基金委优青、科技部青年973首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科研成果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多篇代表成果,多篇单引在100 以上,其中2013年发表的Science被Thomson Reuters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论文前1/1000。期待青年教师和同学们加入团队共同进步。
章康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有机超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主要致力于光响应的功能超分子体系、新型二维材料、分子机器、水溶性主体分子的主客体化学和基于表面工程的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已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Chemistry of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
四、科研团队
植物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为浙江省高校首批创新团队, 依托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平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致力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等优异功能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等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举,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特色经济植物研究课题组:主要从事蓝莓、樱桃、佛手等特色经济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果实发育分子机理、栽培生理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良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1人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获进化市拔尖人才、1人受聘为贵州省扶贫攻坚特聘专家。
野生动物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团队致力于野生动物生理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以我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工程等技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新品种选育、人工繁殖、规模化养殖及精深加工研究,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团队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16项,发表TOP期刊论文学8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省级科技奖2项,推广科技成果5项,累计产值1.2亿多元。
含氟新材料研究所:它是在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含氟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基础上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研究所在催化(吸附)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攻关工作,拥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雄厚的人才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崭新的科研场所及学生工作室,与国内外多个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对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积极予以推荐深造或就业。
纳米催化与能源转化团队:主要研究面向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无机纳米结构设计与合成,探索合成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超级电容器、锌空电池、光催化CO2还原、光解水、电解水等)。团队包含2名教授,2名讲师,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12人,已毕业研究生30余人、本科生50余人。其中,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半数以上研究生进入浙大、中科大、南大、复旦、厦大等双一流大学(A类)读博深造。
五、研究生特色培养及学院奖助体系
学院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助研岗位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为主体,以国家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学院特有的耿儿奖学金、成长基金资助等发展性资助为重点,以康恩贝自强奖学金和金宇助学金等社会性奖助为补充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我院校友捐赠200万设立“耿儿”奖学金,从2015年开始面向研究生评选学术型、创业型,每年10位,每人奖金6000元。
六、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学院建立以人人学术报告为基础,以丽泽论坛和新月论坛为保障,以实验室文化节为补充的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体系,旨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学会科研方法、享受科研乐趣。近四年来,我院研究生一作发表顶级和权威期刊论文近400篇,同时学院支持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大赛,在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赛中,和子栋等获省“挑战杯”特等奖,袁俊杰等获省一等奖,江北获省二等奖,另和子栋团队还获全国“创青春”专项赛金奖。


七、研究生就业
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近五年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一览表 |
年份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2015 | 162 | 156 | 96.30% |
2016 | 150 | 139 | 92.67% |
2017 | 143 | 137 | 95.80% |
2018 | 159 | 152 | 95.60% |
2019 | 154 | 147 | 95.45% |
优秀毕业生典型:
我院毕业生培养质量高,成果丰硕。毕业生詹才宏获聘我校双龙学者,詹才宏在英读博期间获英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考取浙大博士的胡恩来在读期间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一作论文5篇,考取西湖大学博士的章乐平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一作论文4篇,考取南大博士的宋沛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一作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件,现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的陈瑶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一作论文11篇,其中一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